清華大學大門
清華大學大門
文章分享:(喜歡這篇文章嗎?請分享給朋友)

轉載自網路

網際網路暗流湧動著親美的輿論勢力,泛濫的「美國主動退還庚子賠款」段子便是明證之一。

這些異口同聲的段子可以從近期一直追溯到2010年。大意千篇一律:

一、八國聯軍中唯獨美國沒作惡。

二、庚子賠款美國主動退回半數,用以援建清華大學提升中國教育。

以此推論中國應該向美國感恩戴德,而非心懷敵意。

這種論調不僅公知、營銷帳號們反覆炒作,連一些傳統媒體官方微博都參與進來。
編按:最近台灣無恥出版人也推波助瀾此種論調,愚弄鄉民居心險惡。

「美國退還庚子賠款」這一結果雖然泛濫於微博,但是傳播者們卻往往對此中細節以及原因語焉不詳。

因為若較真講述退款來龍去脈的歷史細節,美國就不那麼偉大了,且有陰謀的意味,這當然不是親美的傳播者們樂見的。

如今,是該還原美國為何退還部分庚子賠款援建清華的歷史真相了!

一、八國聯軍中,美國人的罪行

若想搞清楚庚子賠款的來龍去脈,就一定要提及八國聯軍侵華的暴行。

八國聯軍是指1900年(庚子年)以剿滅排外義和團名義採取軍事行動侵入中國的英國、法國、普魯士(德國)、沙俄、美國、日本、義大利、奧匈帝國(今奧地利和匈牙利)的八國聯合軍隊。

前期由英國海軍將領西摩爾率領,開始時總人數約3萬人,後來有所增加。

此事件最後以大清王朝戰敗,聯軍占領首都北京。聯軍總部「特許軍隊公開搶劫三日」,使北京陷於空前的痛苦之中,這是中國首都數百年來首次為外國占領軍洗劫。

清廷政府逃往陝西西安,談和後清朝被迫簽訂喪權辱國《辛丑條約》賠付白銀4.5億為終。史稱【庚子賠款】。

在網絡搜索「八國聯軍」相關資料,聯軍的殺戮姦淫及掠奪財寶的暴行不亞於侵華日軍的南京大屠殺,卻絕少能看到其中美國人所犯暴行的資料。

常見的描述如下:德國侵略軍奉命「在作戰中,只要碰著中國人,無論男、女、老、幼,一概格殺勿論。」

法國軍隊路遇一隊中國人,竟用機槍把人群逼進一條死胡同連續掃射15分鐘,不留一人。

日軍抓捕中國人,施以各種酷刑,試驗一顆子彈能穿幾個人,或者故意向身體亂射,讓人身中數彈才痛苦地死去。

德軍、日軍、法軍和俄軍組成的聯軍討伐隊最為兇殘,在北京郊區血洗無數村鎮,將男子一律虐殺,婦女先辱後殺,手段及其殘忍。無辜的老人被洋兵當作刺殺活靶,被開膛的兒童的屍體隨處可見,老弱婦孺甚至被投入水井和河中。

英法軍隊也毫不手軟,甚至在光天化日之下發泄獸性。

死囚籠

圖說:八國聯軍明信片。死囚籠。被關的死刑犯活不過三天,因為他們的雙腳被騰空。

曾經有一篇轉載甚廣署名常青的文章《話說1900年:八國聯軍中的美國軍隊》,更是援引美方資料「證實」美軍在八國聯軍侵華過程中不僅紀律嚴明自身無暴行,甚至還在自己管轄區域嚴格維護治安,保持安定,嚴禁任何人、任何方面的燒殺搶掠行徑⋯⋯。

難道美國人真如親美公知們所鼓吹的,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毫無罪行嗎?

美國海軍陸戰隊

圖說:入侵中國的美國海軍陸戰隊。

根據南北戰爭中林肯縱容北方軍隊大規模強姦南方婦女、二戰美軍猥褻強姦法國婦女更勝納粹,以及在韓戰、越戰以及伊拉克戰爭中針對平民的殺戮和姦虐行徑比比皆是,便可知這種鼓吹不可能屬實。

入侵中國的美國海軍陸戰隊。

圖說:美國人當年繪製的油畫,表現美軍第十四步兵團的悠閒連隊(Easy Company)正在於1900年8月14日攻打北京東便門。

當1900年8月14日凌晨,聯軍來到北京城外向北京發起總攻。

俄軍攻東直門,日軍攻朝陽門,美軍攻東便門。

俄軍與日軍面對的城牆較高,且遭遇的抵抗較強,各自陣亡了約100人左右。而美軍進攻的東便門城牆較低,離清軍的火力較遠。

上午11時,美軍決定用梯子從城牆角邊爬上,第九步兵隊一些人帶著星條旗爬上城牆,是最先攻入外城的軍隊。

雖然美軍先攻入北京外城,但被清兵的炮火壓制,難以前進。

英軍中午始達北京,攻廣渠門,至下午2時許攻入。晚上9時,俄、日軍各自由東直、朝陽破門而入。

據記載說:「城破之日,洋人殺人無算。」「但聞槍炮轟擊聲,婦幼呼救聲,街上屍體枕籍。」

英國人記載說:「北京成了真正的墳場,到處都是死人,無人掩埋他們,任憑野狗去啃食躺著的屍體」。
料來源:(家國網《被遺忘的暴行:八國聯軍的「北京大屠殺」》

1900年8月16日,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全城。西城由美軍、法軍、英軍、意軍占領,外城由英軍、美軍、德軍占領,實行軍事統治。

八國聯軍占領北京以後大肆屠殺,被捕的義和團威武不屈,視死如歸。

北京被占領以後,八國聯軍統帥、德軍元帥瓦德西特許士兵公開搶劫三天,以後各國軍隊又搶劫多日。

日本人植松良二之現場報導說:「巍然之櫓樓,為聯軍擊碎燒棄,已失數百年來巍奐之美觀,舊跡留者,僅一二耳。城內外慘遭兵燹,街市毀失,十分二三。居民四面逃遁,兄弟妻子離散,面目慘澹。貨財任人掠奪者有之,婦女任人凌辱者有之,不能自保。

此次入京之聯軍,已非復昔日之紀律嚴明。將校卒軍士,軍士約同輩,白晝公然大肆掠奪,此我等所親見。計京城內富豪大官之居宅,竟無一不遭此難者,決非過論。」

時人報導說,各國洋兵「俱以捕拿義和團、搜查軍械為名,三五成群,身跨洋槍,手持利刃,在各街巷挨戶踹門而入。臥房密室,無處不至,翻箱倒櫃,無處不搜。凡銀錢鐘錶細軟值錢之物,劫擄一空,謂之擾城。稍有攔阻,即被戕害」。

「長老會美籍牧師也強占一座王府,除取得遭劫掠僥存的三千兩白銀外,還擺起跳蚤市場拍賣家具名瓷等物品,對友好的非議笑答曰:『上帝的恩賜』」。

「無主之財」已成偽善者之口頭禪,奉為金科玉律矣。

在剿滅義和團運動期間,另一位美國傳教士丁韙良也脫去道袍,背起步槍,親自屠殺義和團。

後來他回美國時,特意背起那支屠殺過中國人民的步槍,驕傲地行走在美國的人流中。

說到底,基督就是一個征服神。

在八國聯軍屠殺、劫掠北京期間,丁韙良還親自指揮和參與了搶劫。他在《北京被圍目擊記》中寫道:

「惠志道牧師和懷丁牧師負責的教徒們繼續要糧食,我為了他們的利益幹了一點小小的搶劫。美國公理會在一處王府駐紮,都春圃牧師發現該處和附近一帶房屋裡有大量的皮貨、綢緞和其他值錢的東西。

他向軍隊和使館做了廣告,把這些物品搬出來公開拍賣。…我很榮幸在他們蒙受責難中我也有份,我承認自己與他們一樣有罪。」
資料引用:共識網《摩羅:西方傳教士配合八國聯軍燒殺搶掠》

如上,八國聯軍中的美國人並非毫無暴行,僅是善於狡辯掩蓋自己的暴行。

美軍掠奪到的大量銀錠被運到在香港和上海的銀行,賣給摩根大通的代理人,所得收益存放在美方金庫中。

美國竟宣稱暫時代中國保管,以防止其他聯軍掠奪走。這真是足夠無恥的藉口!

二、美國退還庚子賠款的來龍去脈

《辛丑條約》簽訂

圖說:1901年9月7日,清廷全權代表慶親王奕劻(前右一)、李鴻章(前右二)與英、美、俄、德、日、奧、法、意、西、荷、比等11國代表在北京簽訂《辛丑條約》

1901年9月7日上午,清廷全權代表奕劻和李鴻章與11國代表簽定了《辛丑條約》。

按照當時的國際規定,戰敗國要給戰勝國陪償戰時的損失。

於是,《辛丑條約》第六款議定,清政府賠償俄、德、法、英、美、日、意、奧八國以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國」的軍費、損失費45千萬兩白銀,賠款的期限為1902年至1940年,年息4厘,本息合計為98千萬兩,這就是「庚子賠款」。

因為1900年是中國農曆的庚子年。西方各國要求中國賠款的理由包括:

1、支付出兵戰費及利息;

2、賠償各國僑民、傳教人員、商人及企業損失;

3、賠償各國教會損失;

4、賠償中國教民損失。

四億五千萬兩的數目是以當時中國人口估算值(4.5億)為基礎,按每名中國人賠付一兩的數目來確定的,帶有羞辱性質。

美國應得的賠款是3200多萬兩,折合美金2400多萬元。1902年至1940年利息共約2891萬美元,本息總共約5335萬美元。

探討美國為何退還部分庚子賠款,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當時的中國駐美公使梁誠。

中國駐美公使梁誠

梁誠生於1864年,1917年去世。原名巫旭,字一衷,號震東,廣州市海珠區黃埔村人。

梁誠生於1864年,1917年去世。原名巫旭,字一衷,號震東,廣州市海珠區黃埔村人。出身富商家庭,自幼好學上進。

他在1875年為滿12歲時,在家庭的資助下考取第4批留美學生,在黃埔村的碼頭登船,前往美國菲力學院就讀。

1881年,因中美「交惡」尚未畢業即提前與其他留學生被召回國。回國後即在清政府外事系統任事。起初在總理衙門做事,1885年隨張蔭恆出使美、西(班牙)、秘(魯)使館任館員,後升參贊⋯⋯。從此開始了他的外交生涯,而當時正是大清國最腐朽孱弱的年代。

1901年,梁誠奉命作為醇親王載灃為專使的首席隨員赴德國「謝罪」。

當時德國要求我國專使行叩頭禮,但梁誠不畏強權,斷然拒絕這個無理要求,堅持行鞠躬禮。

辛丑條約簽字數月後,1901年年末一則消息在紐約傳播,消息稱美國有意把1800萬美元的賠款退還給中國。

1901年12月27日《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發布特訊澄清此事,特訊的標題是:「把1800萬美元作為禮物送給中國,無此事;美國確認700萬美元賠款已是足額,純屬謠言」

美國政府發言人首先闢謠,說那則消息是虛假的。並聲明,如果中國的賠款超出美國的實際損失,美國願意退還溢款。

但是,美國提出的索賠是合理的,沒有多要一分錢。即,美國並無主動退還庚子賠款的打算。

1904年年底由於銀價下跌,金價上升,一些列強國家覺得以銀為準的還款不划算,向中國政府提出以金為準來還款。

由於此前中國同美國簽定了用銀還款的協議,清政府於1904年11月30日給駐美公使梁誠發去電報,

電文是:「各國賠款,不允還銀。惟美曾久照和約第六款甲字所定匯價辦理,有康使照會及零票載明為據。現與各國另議還金辦法,康使頗有須一例均待之言。……此事美政府既慨允於前,未必因各國辦法不同,遽變宗旨。希尊處向美政府聲明,並譯復。外務部,敬。」

因中美時差,梁誠收到電報是美國時間11月30日上午。外務部指示梁誠與美國交涉賠款用銀問題。

12月1日梁誠會晤美國國務卿海約翰,海約翰說美國已經給駐中國公使康格發電,告訴他採取各國一律的政策。

由於有約在先,海約翰還是答應梁誠把此事向總統匯報,交內閣會議討論。

12月5日上午梁再次會晤海約翰,詢問總統意見,得知總統和各部官員都同意採取各國一律的辦法。

梁誠為此向海約翰闡述了中國堅持用銀的立場。並說,中國的財政已經極為困難,為籌集賠款也是想盡了辦法,全部用金還款,必須再增加稅收。發展下去,民眾疾苦不堪,會更加仇恨洋人,甚至造成政局不穩,後果不堪設想。

海約翰深為梁誠坦誠的話語所感動,沉默多時,才說出了一個歷史真相:庚款原本就索要過多。
資料來源:二十一世紀《從時間細節考察美國第一次退還庚款的交涉過程》

梁誠就此話題,首次提出:「如果各國都核減賠款,對我國的財政大有益處。貴國如能率先核減賠款,首倡義舉,各國就會立即回應。」

海約翰認為梁誠的觀點很有道理,並答應梁誠他將竭力籌劃,使美國退還超收的庚款。當晚梁誠發電報給外務部,報告與海約翰會談的結果。

1904年12月5日梁誠與海約翰會晤之後,通過與海約翰的多次會談和與美國上層人士的接觸,4個月的退還庚款交涉工作才有了較為明朗的前景。

但美國應該退多少,梁誠並不清楚。

梁誠對庚子事變中美國的民間賠償案進行了調查,但對於美國軍費的開支,梁誠無法了解到,他認為應屬於原來的軍費預算,不應列在賠款額內。

所以,梁誠給外務部的信中報告美國超收庚款達2200萬美元。

1905年,中美關係一度陷於低谷,美國政府也把該要求束之高閣。

但梁誠仍然鍥而不捨地努力,「省一分之出款,即裕一分之國用,即紓一分之民力。」

美國也想耍賴,但梁誠據理力爭反覆交涉,並發動輿論支持。

1907年,梁誠得知羅斯福總統要參加潔姆司博覽會,於是也想辦法參加,藉機見到了總統,並當面向羅斯福總統提出退款要求,終於得到了羅斯福的應允。

隨後,梁誠反覆和美國政府談判,核實退款金額.經過努力,美國最終決定退回多收的庚子賠款。

三、美國退還庚子賠款為何指定用於教育

1907年,東三省成為大清國的戰略焦點,為抵禦日本和俄國在該地區越來越猖獗的掠奪,大清國一方面將東三省作為改革特區,實行政策傾斜,加快「移民實邊」,另一方面積極尋求美國的支持,將美國作為開發東北、抗日拒俄的最主要同盟者。

當日、俄、英、法在遠東結成一個鬆散的同盟時,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提議中、德、美三國結盟與其對抗,得到大清國的積極響應。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希望以美方的庚款退款2000萬美元作為資本金設立東三省銀行,以東三省的財政收入和美國庚款退款為抵押在美國發行債券,東三省銀行的利潤則可用於派遣公費留學生前往美國。

但此舉遭到美國政府的堅決反對!

將退款完全用於辦學,幾乎是美國各界的共識,其中既有洋溢著美國精神的理想主義追求,也有著眼於美國國家利益的現實主義考量。

在1905年的抵制美貨風潮中,中國青年高漲的反美情緒引起了美國上下的警覺。

外交官(如美國駐日代辦亨廷頓·爾遜)與學者們(如康奈爾大學教授精琪)都向美國總統發出警告,美國所接收的中國留學生太少,甚至遠不如歐洲小國比利時,美國將因此在精神領域內失去對整整一代中國人的影響力。

伊利諾伊大學校長詹姆士提醒羅斯福總統:「哪一個國家能夠成功教育這一代中國青年,哪一個國家就將因此而在精神與商業兩方面收穫最大的回報。如果美國在35年前能成功吸引中國的留學流,並使其壯大,那麼我們此時就能以最圓滿和最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國的發展,那就是以知識和精神操縱中國領袖的方式。」

這位大學校長堅信,為贏得中國青年而付出成本和代價,即使從物質利益角度來說也是值得的——「與軍旗相比,道義與精神將更有力地支配美國在商業上持久地獲利」。

1906 年遠渡重洋回到美國的明恩溥遊說政府及政界人士,並於當年3 月6 日到白宮晉謁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建議總統將庚子賠款退還一部分,專門開辦和津貼中國的學校,並贈送羅斯福總統《中國人的特性》一書。

明恩溥認為,「隨著每年大批的中國學生從美國各大學畢業,美國將最終贏得一批既熟悉美國又與美國精神相一致的朋友和夥伴。沒有任何其他方式能如此有效地把中國與美國在經濟上、政治上聯繫在一起。」

此外,明恩溥還建議應拿出部分庚款,在中國建立協和醫院與協和醫學院,為落後的中國提供現代醫療服務。

在各界推動下,1908年5月25日美國國會通過了向中國退還庚子賠款的議案,並授權總統全權安排。

在美國政府的強勢導引下,中國也同意了將退款完全用於辦學。

兩國商定:從開始退款之年起,中國政府於前4年每年遣送100名學生赴美留學,自第5年起每年至少選派50名中國學生赴美留學,直至該項退款用畢為止。

當年10月31日,兩國又共同擬定了《派遣美國留學生章程草案》,對留美學生的資格、選拔、專業及其管理等問題達成基本協議。

於是清華大學前身———清華學堂就應運而生了。

清末兼管學部和外務部的軍機大臣那桐於宣統辛亥年(1911年)為清華學堂題寫了校名,至今猶懸於清華學堂大樓大門外。

1912年,清華學堂更名為清華學校,仍是一所留美預科學校。

其教育目標,是培養留美預備生。學制為8年,分中等、高等兩科,學生主要學習英文和一些歐美文化,畢業後公費進美國大學一年級或二年級,與現代意義上的大學尚有不小距離。

1925年設立大學部,開始招收四年制大學生,並開設國學研究院。

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擁有文、法、理、工等院系,盛極一時。

正因為清華學校具有「國恥紀念碑」這樣一個背景,故清華人在總結清華精神時,總不忘把「知恥而後勇」排在首位。

綜上所述,美軍也有歷史記錄證明其參與了八國聯軍的搶掠暴行。

戰後的庚子賠款,是讓中國人人格倍受侮辱和經濟遭受重創的一個歷史事件。

美國同列強一道採用各種卑劣手段,謊報損失敲詐勒索,體現了殖民主義國家的貪婪本性。

而直到梁誠得知美國庚款索賠過多後幾番據理力爭要求美國退回,美國才無奈退還賠款。因為美國當時要推行「門戶開放」政策,需與中國建立良好關係;同時,美國更需要在國際舞台上樹立主持正義的國家形象。

但美國強制要求清政府將退還庚款用於選派留學生赴美,則是謀求「教育這一代青年中國人」,「使用那從知識上與精神上支配中國領袖的方式」,從而「控制中國的發展」。

當年的胡適與如今的親美公知們,不正是美國精神操縱的成功試驗品嗎?

 

 

文章分享:(喜歡這篇文章嗎?請分享給朋友)
最後修改日期: 2019 年 12 月 0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