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土地和生活是一地文化的基礎,外在氣候、四季植物都根源於一方水土。所以什麼樣的土地和人民就會發展出什麼樣的文化。
台灣一向四季如春,就這幾日嚴寒,可怎麼就有人敢繼續登山、開車到處追看雪景?絲毫不愛惜生命?不顧念家人憂心?
人們若能在家團聚,升一盆火好好過冬,家人相依取暖不是很好麼?是什麼原因讓人跑出家門?是缺乏溫暖?還是好奇?或是家庭功能不彰?家人憊懶彼此無話可說?
大概是外出旅遊有人侍候湯水,不必打理日常飲食,房間亂了髒了有人收拾,但如果在這嚴寒的冬日外出旅遊登山是為了偷懶而不肯在家,實屬不智之舉。
觀察六十年來,台灣的房屋建造和室內設計,還有歷年建築法規的凌亂,已經造成家庭崩解了,不管新舊房屋,廚房餐聽的設計都不及格,是那些很會讀書考上建築師的人跟本沒有家庭關念?還是他們不必燒煮飯菜?所以用這些方法嚇的女人都不肯進廚房,到現在人人只想著上館子吃飯了事。
以前老派的建築工人會在房門上開一扇氣窗,四尺窗戶也會有氣窗設計,我回到台灣看見那些氣窗已經消失,為的就是好看!可是好看不好用,在家升火很容易一氧化碳中毒,人怎麼會變的這樣無知?
冬天裡的一盆火,可以烤橘子吃,吃著不凍牙還能解渴清熱,可以烤魷魚吃還可以烹茶、可以洗臉、濯手,無盡的用處。
這些日子冷,家人也怕冷,一盆火煮湯水,有好湯喝又有暖水用,剛筋水泥的房子變的溫潤又乾燥,器物上的灰塵很好擦洗,可是那火臚是日本進口的,晚上開電毯暖床,那張電毯是韓國製造,烹茶的壺是中國製,只有橄欖和橘子是台灣生長的,這不禁讓我感到氣餒,怎麼這些禦寒的物品都是外國製的呢?台灣的基礎民生產業以經消亡殆盡了嗎?
睡電毯或是開暖氣身體容易過熱、過燥,要準備水盆或是一條濕毛巾,必免過燥;還要多喝水解暑氣,吃些甘橘類水果降溫才不會造眼睛乾澀、解便困難;喝酒不會暖和,只怕失溫更快,吃火鍋只用開水當湯底,肉類也只能選一種吃,海鮮也是,還要少喝火鍋湯,要小心必免引發其它隱患,家居通風很重要,尤其腦神經衰弱者最須要大量新鮮空氣,空氣不流通容易昏倦,再冷也要開扇窗。
我多麼希望台灣能發展出自己的生活文化,不必去哈日、追韓流,還能發展出自然有別於中國大陸文明的島國生活特色和人文思想。
以上只是我一廂情願的想法,也知道不容易,台灣被殖民太久了,從政治殖民到文化殖民以至於現在的思想殖民,想要改改都不容易,我只是冷天有感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