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緊急叫停的進攻
1945年8月24日淩晨,當時的蘇聯遠程轟炸機將從他們距離遠東港口符拉迪沃斯托克不遠處的空軍基地起飛,一直往東,越過日本海,要在日本北部島嶼北海道投下具有嚴重殺傷力的炸彈。
當天早晨5時許,2位蘇聯軍團會衝上岸,大部隊會在2個小時以後緊隨而至。幾天之內,有2個步兵師將橫掃北海道北部,把這個島嶼一分為二!
以上是蘇聯太平洋艦隊司令伊萬‧尤馬舍夫上將,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為佔領北海道所制訂的粗略作戰計劃。
部隊整裝待命,潛艇奉命駛往北海道岸邊進行偵察,甚至已經開始擊沉日本船隻了(可悲的是,被擊沉的不過是剛剛從附近薩哈林島為躲避蘇聯作戰行動而逃亡的難民船)。蘇聯當時已經佔領了薩哈林島南部,正在清剿千島群島上的日本殘餘力量。雖然蘇軍的登陸作戰經驗不如美軍豐富,但蘇聯在北海道的這個「發起進攻日」將輕鬆取勝,因為此時的日軍一正是團糟之時,裕仁天皇在前不久,剛剛宣告戰敗!
北海道是日本第2大島,面積與美國的緬因州差不多,戰略意義重大。約瑟夫‧史達林奪取該島將使寬廣的鄂霍次克海變成蘇聯的內湖,為了蘇聯海軍力量投放到太平洋提供便利,史達林雄心勃勃。威爾遜中心最先公佈了蘇聯作戰計劃的英文完整版,按照這份詳細計劃,蘇軍將速戰速決。
文件中的唯一缺失的是史達林的最後批准!1945年8月16日,這位蘇聯領導人請美國總統哈里‧杜魯門默許這個「小小願望」,否則就有可能得罪「蘇聯輿論」。雖然幾個月前,美國陸軍部曾考慮讓蘇聯佔領北海道甚至本州島部分地區,但是對杜魯門來說,廣島核爆炸顯然改變了一些事情。當時握有核彈這一強大的新武器,給了杜魯門信心,也決定了他與史達林打交道的條件。8月18日,杜魯門直截了當地回絕了史達林的要求。史達林拖拖拉拉地權衡利弊,計劃中的8月24日登陸北海道的前2天,史達林取消了此次行動。
蘇聯加快研製核武
史達林通常是不會反復斟酌的人,奪取一大塊日本領土,將使他在戰後日本的管理方面擁有更大的發言權,很可能會導致在北海道按照朝鮮模式建立一個蘇聯衛星國,類似於「日本民主人民共和國」,史達林為什麼沒有這樣做呢?
這絕不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問題!它直接關系到世人的歷史認知,以及我們認為自己對史達林、杜魯門和原子彈威懾力具有的瞭解。最明顯的可能性是,美國1945年8月6日在廣島以及3天後在長崎的實力展示嚇住了史達林。這證明了(比外交官喬治‧凱南1946年在長電報做出的這個論斷更早)莫斯科「對理性邏輯無動於衷」但是「對武力邏輯高度敏感」。
美國杜魯門認定原子彈打贏了對日戰爭,當原子彈進入美軍武器庫之後不久,它也進入了美國的外交武器庫。換句話說,杜魯門無需威脅蘇聯,因為美國擁有原子彈就是一種威脅,但是史達林是怎麼認清這一點的呢?
首先,廣島和長崎的核爆炸對史達林的沖擊並不像人們猜想的那麼大。盡管杜魯門堅信1945年7月他在波茨坦會議上含糊地提到原子彈時,史達林根本沒明白他的意思,但史達林早就知道英國和美國在研製原子武器。
蘇聯間諜機構——人民內務委員會(NKVD)和蘇軍總參謀部情報總局(GRU,格魯烏)——從1941年開始搜集有關原子彈的情報。1942年9月,由史達林擔任主席的蘇聯國家國防委員會,授權實施蘇聯原子彈項目。最初的工作很有限,因為蘇聯與納粹德國的戰爭正如火如荼進行著,莫斯科不敢為了不確定的收獲而投入大量財力。
但在1944年12月,史達林委派他冷酷無情、行事果斷的安全問題負責人拉夫連季‧貝利亞主管該項目。史達林擴展了人民內務委員會對原子彈研究活動的保護和資源供給,足見他下定決心不讓美國領先太多。
廣島核爆炸之後,史達林加倍努力,在考慮是否攻入北海道的同時,8月20日,他決定建立一個「特別委員會」,由貝利亞領導,全力以赴研製原子彈。該項目被稱為「一號項目」,從產業資源、人力和科學知識的角度來說,它名副其實。
大批科學家(包括被抓獲的德國科學家)受到現金和福利鼓勵,內務部勞改局的成千上萬名苦力在建築工地和礦山勞作,數以百計的地質勘探隊前往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層、中亞的崇山峻嶺以及新佔領的東歐和朝鮮尋找鈾礦。
1946年1月25日接見蘇聯原子彈項目的科學主管伊戈爾‧庫爾恰托夫時,史達林駁斥了所謂用「蘇聯」方式造出原子彈的想法,敦促他「以直白的基本方式迅速開展工作」——即依靠蘇聯間諜搜集的資訊。
造出的原子彈有多尖端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有東西在手。「一切偉大發明最初都是粗陋,」史達林說:「比如蒸汽機車。」史達林在1949年8月得到了他的「蒸汽機車」,比美國情報評估預測的要早幾年。
史達林不怕核威脅
然而,史達林對原子彈懷有濃厚興趣並不意味著他害怕其巨大威力,史達林只是想把它作為大國地位的標誌,他對於原子彈的軍事用途根本無所謂。
原子彈爆炸發生後,格魯烏成員和蘇聯駐日本外交官多次前往廣島和長崎,拍攝損毀情景和採訪原子彈爆炸倖存者。就在1945年9月的報告中,蘇聯駐日大使雅科夫‧馬利克淡化了日本被破壞的程度,他聲稱「無論是電車軌道還是埋在土裡的東西都沒有損壞」!並聲稱日本報紙高估了原子彈的效果。
史達林知道這些報告,對原子武器的威力持懷疑態度。1945年11月,他告訴波蘭共產黨領導人哥瓦迪斯瓦夫‧哥穆爾卡。
他說︰「決定戰爭結局的不是原子彈,是軍隊。更為重要的是戰鬥意志。」
史達林覺得,美國人毫無戰鬥意志,他們「已經被和平渴望繳了械,不會拿起武器來對付我們」。
即使假設史達林是在虛張聲勢(假設他很害怕美國的原子彈),他也不太可能用和解姿態把它展現出來。
史達林撇開北海道問題的短短幾周後,蘇聯外長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就在倫敦外長理事會上擺出強硬態度,阻撓美國關於在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擁有發言權的要求,甚至要求在地中海設立基地。
當時的美國國務卿詹姆斯‧伯恩斯亮出原子訛詐利器︰「如果你不停止作梗……我就從口袋裡掏出一枚原子彈來讓你好受。」可是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始終堅定不移。
在幕後,史達林慫恿他的外長︰「同盟國在施加壓力想摧毀你、迫使你做出讓步。很明顯,你應該顯得斬釘截鐵。」
後來,史達林進一步表示︰「如果我們開始向恐嚇屈服或表現出搖擺不定,那就不可能取得重大成果。」
史達林對付壓力的辦法是反施壓,以虛張聲勢對抗威脅。那麼,他為什麼在北海道退卻了呢?
答案是,即便是史達林這樣一個憤世嫉俗的現實主義者,也並不奢望其地緣政治收獲大到美國承認其利益範圍。從地緣政治上而言,富有吸引力的是,北海道沒有被納入1945年2月在雅爾塔達成的協議。
史達林知道,若違反這一協議,他就有可能破壞蘇聯在遠東地區的收獲,包括擁有薩哈林島南部和千島群島。
杜魯門在8月18日寫給史達林的信中已經暗示了這一點,這位美國總統在信中突然要求在千島群島設立一個空軍基地,揚言要給蘇聯在遠東的防線捅出個大洞。
美蘇關系急劇惡化
當時史達林希望蘇美合作繼續下去,希望各自都尊重對方的合理要求。這正是這個空軍基地的提議使蘇聯要佔領北海道的原因。誠然,美國人基本打贏了太平洋地區的戰爭。但是,在史達林的認知是,歐洲的戰爭基本上是蘇聯打贏的,所以,如果蘇聯能夠容忍美國在德國駐軍,那美國憑什麼要拒絕容忍蘇聯在日本駐軍呢?
杜魯門拒絕接受史達林認為合情合理的想法,讓這位蘇聯領導人大為惱火。美國大使W‧埃夫裡爾‧哈裡曼在1945年10月見到史達林時發現,他對於在北海道的失敗依然「耿耿於懷」痛苦地抱怨,宣稱蘇聯不想在日本只扮演象徵性角色,就像「一件傢俱」。
事實上,史達林對杜魯門8月18日書面拒絕讓蘇聯進軍北海道勃然大怒!以至於劃掉了信函上杜魯門名字前的「總統」頭銜。
在史達林看來,杜魯門缺乏當總統的氣量和遠見。他不是史達林能與之達成協議的那種人,或者說不是能指望其遵守諾言的那種人。
換句話說,杜魯門不是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盡管如此,史達林沒有無視杜魯門的意見,而是默認了。於是日本的歷史走上了與朝鮮半島歷史不同的道路,日本人沒有不得不忍受蘇聯的佔領。
長期以來,歷史學家們爭論不休,有的認為對日本進行原子彈轟炸是「軍事上的需要」,反對者則認為它充當了恐嚇蘇聯的手段。70年過去了,有證據表明,即使杜魯門當初的確有意恐嚇史達林,他也是不成功的。史達林在北海道的退卻是跟廣島核爆炸無關的一個重大讓步,而是這位蘇聯領導人為時已晚地努力修補與美國迅速瓦解的關係。
1947年,當北海道登陸計劃的作者尤馬舍夫成為蘇聯海軍部長時,他跟史達林提起了那次被取消的行動。
他告訴史達林,當時他曾想給他打電話堅持主張登陸,但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不這麼做。
「那太糟糕了,」史達林回答說:「如果你成功了,我們會獎賞你。如果你失敗了,我們就會懲罰你。」很顯然的,史達林後悔了!隨著冷戰肆虐,這位蘇聯領導人覺得杜魯門不值得信任,暗自希望當初更強硬一些。
到了1950年,史達林已經不在乎讓他在1945年8月那麼謹慎的「雅爾塔」框架了。他與中國結盟,並給金日成攻入朝鮮半島南方開了綠燈!1950年1月,說起雅爾塔會議,史達林稱︰「管它呢!一旦我們已經採取了該條約必須修改的立場,就必須堅持下去。」
1945年8月,史達林顯然不準備「堅持下去」,他並不把杜魯門視為在戰後管理世界的夥伴。
這種看法並未持久,史達林認識到杜魯門在廣島核爆炸的鼓舞下向他施壓,決心如如然不動!而美國的杜魯門則可能誤讀了史達林在北海道的退卻行為,以為這證明了史達林如若受到施壓就會退縮!
雖然原子彈並非史達林在北海道退卻的原因所在,但其隱含的威脅使超級大國間的合作越來越遙不可及。於是,廣島核爆炸使冷戰幾乎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