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說,意識流一詞是心理學的名詞!在文學上泛指注重描繪人物意識流動狀態的文學作品。
很久以前,我在北美女作家協會的聚會中乍聽這種名詞,內心頗為震撼!怎麼有人將此私密的內心之想訴諸文字?後來閱讀了一些作品,對此手法為文寫作還是不以為然。
時至今日,人人都將自己內心的意識拿來寫作,都寫成了囈語,內心有多意淫,有多不堪,通統提筆寫出來叫眾人看!很悲傷。
直到我聽到蕭邦的作品,「幻想波蘭舞曲」,這才驚訝!此曲才是意識流的上乘作品,原來好的音樂是真摯的意識流動啊!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好音樂真的能繞樑三日不絕於耳。「幻想波蘭舞曲」是一首悲傷又帶著憤滿與不捨的曲子,曲中有男孩的哭泣和男人的嚎啕,一起手的裝飾音並非裝飾,像小說中的引言或契子,彷彿在說,我現在要來告訴你一個故事,一個真實的故事,接下去就是故事的開始。
男孩隔著大螢幕看見幼時的家人、姊妹和盛年的父母正在準備參加村子裡舉辦的豐盛聚會,人人都那樣歡喜忙碌著,而幼年的自己,參在家人中,滿心喜悅歡愉,波蘭舞曲的音樂響起,人們在音樂中歡喜舞動,成雙成對牽起手來,愉悅的連結舞動。幼年的他是那樣幸福的看著,而現在的自己卻被阻隔於外,只能隔著螢幕看見泛白的影像,看見歡悅的過去時光,直到遠處砲聲響起,畫面消失了。
癡心觀看畫面的男孩不捨,他想要再看見到他們,卻看不見了,他攀緣捕捉,仍然不能再看見過去那些令他感到單純又幸福的畫面,他蹲下來,抱頭啜泣,生怕被人看見一樣的哭了。
那是他的生命,是他的世界也是他的歡愉時光,哭泣的男孩走入腦海中的記憶,在裡面他漸漸長大,在幸福的家裡,他備受疼愛,他彈奏音樂為姊妹們伴奏,他彈奏樂曲給父親聆聽,音樂是他的快樂泉源,他將這單純的音樂分享給家人,給朋友,他滿心歡喜。
接下來我無法寫了,那音樂是那樣悲傷,那樣憤怒,又是絕望之情,演奏者是病痛纏身的孤獨之人,他遠離祖國,家鄉捎來的消息都是噩耗,家人沒有了,朋友戰死了,國家被滅了,回不去了,但是活下來的人呢?他還要燃起殘存的生命,為祖國的人注入希望,這樣悲傷、孤獨。
也許有一天,我會將「幻想波蘭舞曲」給我的畫面全部寫完,當我聽著不再哭泣的時候吧,也許我能忍住悲傷,寫下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