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哀號求救文,也是苟延殘喘文,更是迴光返照文!
生命即將消失前,總會迴光返照,稍微清醒一下子,是來告別所愛的世界和親人,有多少人能了無遺憾地走?走的平靜?
紙書出版這個產業歷經百年,如今終於即將消失,以「愛」地球為名,呼籲少砍樹做紙漿…。愛地球這個口號首先斃掉的就是文化出版業。到底要喝采?還是哀悼?內心很掙扎。
話說古代中國人用竹子做紙漿,又輕巧又簡單,竹子六十年才開花一次,平時竹林還生有竹筍很好吃,是西洋人才砍樹做紙漿,北方砍完砍南方,砍了樹木空地可以蓋房子,炒地皮賣房屋…,東西方文明孰優孰劣?
書寫原本只是自娛娛人,名留千古的文章就算有目的,也是因為好讀有用才被傳抄,不管東西方世界,出版業一向是作者、印者和賣者之間的三角關係。這種三角關係,不管在任何一個象限裡,作者永遠是X軸與Y軸的交會點,那裡被標註著了00,所以賣文維生的文人窮,這是寫作的人天生註定的宿命。
古代中國人書寫,被傳抄,抄寫太慢於是有了雕版印刷,印好了找女人縫線裝訂,於是有了線裝書,至於那些竹簡可都是男人的手藝,一看就知道不是女人心思。
十八世紀的西方人也搞獨立出版和印刷,刻鋼板久了就有凹凸版的平版印刷方式,縫線一定也是男人手藝,才會有穿線膠裝。
啊!這都是工業革命前的事情了,工業革命興起,印書很機械,吵死人了,人人都可寫,印成小冊子免費分發,宣揚起各種理念。人類文明開始瓦解,個人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橫掃人心。當時的中國人還在編八股,寫破題,會寫文章的都想當官呢。
過去的出版業者沒有版權概念,你會寫我會印,你奈我何?印太多了怎麼辦?雇用人力、開店鋪販賣銷售…,林林總總一時也說不清爽。
台灣因為曾經又過一個叫做「新聞局」的機構,早期開出版社會要求老闆必須大學畢業,開報社要政治態度確定,才不像現在,有錢就能開報社,管你是沒受教育還是國中畢業。當時新聞局還會幫出版社把關,校稿,只是校稿員權力大,看不順眼時會來勒令歇業,或是捉人、關店。
又後來有了ISBN,全世界的印刷廠都壁壘分明,只准自家人印,外國人不可以印,想要印我家的東西,通通要花錢買。台灣也不能免俗,給你一組ISBN,賣出去的要繳稅,買進來的也要繳稅,還要免費送一本來,名曰「典藏」!現在人人都可以申請ISBN了,不用繳稅也能被典藏。
賣書的人最有利可圖,不必開工廠買機器雇工人,也不必創作,只要會跑腿說話就能過手撈一筆,漸漸的,出版社也被業務捏著喉嚨,書籍變金流,貨到180日結帳,結不出錢來就退書,哪有那麼多作家寫啊?於是有了寫手這種賣文維生的職業,編輯組搞,剪刀加糨糊…,可憐現在的編輯人,沒書可選了,還要會排版、落版,印刷業可是一個專門的行業啊!豈是人人能懂「出血」是什麼?於是出版業血腥極了。
至於賣書的人很少人會讀自家的書,這件事現在說出來了,賣書的業務會打死我的,這種認知也曾經讓我很震驚!寫書的人不要以為出版社會欣賞你的文筆,就連校稿人也不盡然看得懂專業名詞或古體文字,有些排版人也許還比較能欣賞你的作品呢,因為他的工作需要不斷的修正全文。
這是傳統紙書的狀況,現在來到電子書時代,完了!作者不會排版,編輯不懂印刷,排版人成了顧問,書店關門,業務都到哪裡去了?閱讀器混亂,當初作者賣斷的版權沒有涵蓋電子書…,出版社只是代工處,印刷廠是生產處,書店既然關門,印刷廠也倒閉,出版社買不到電子書版權,業務們各顯神通…。作者只能坐著,坐以待斃嗎?
我可不這麼認為喔,新一代寫作的人學排版不難,少量印刷也很好,難的是寫作主題和內容要宣揚什麼價值,若是賣書的人也懂得文化的價值,也能有出息賺到名利,未來Ctrl+C,Ctrl+V會被排斥,若還能發展出很有質感的手工書,每一本都有許多人的加持,將會更有趣,只是,電腦工程師也要學著讀書才好。
出版是為了什麼?一年幾百億的商機就這麼斷送了嗎?出版圖書如果是文化事業,那麼自認為出版人的團體要用什麼心態宣揚文化?用什麼方法合理的掏金?如果讓窮文人不窮了,是否就比較有機會?
文人也是人,也要吃飯穿衣,生活太悲慘也寫不出好故事,歷史上已經窮死過幾代音樂家和畫家了,寫文維生的人將會是最後一批餓死鬼,現在迴光返照,只待留一滴最後的眼淚,闔上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