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享:(喜歡這篇文章嗎?請分享給朋友)

終於將《?月傳》八十一集看完,一時百感交集,忍不住寫觀後感想。我心裡很配服鄭曉龍導演的心思和對待歷史戲劇的觀點以及導戲的手法,他是一位優秀的導演。

這幾日逢小孩期中考,課都停了,他也追著看這齣連續劇,也終於看完!剛才出門考試前還在餐桌上提起此劇,十八歲的他讚不絕口,他說這齣戲是他看過最好看的連續劇,前兩年的《甄環傳》也不能比擬了。

小孩說了,沒有一齣戲能將『以法立國』的精髓講的這樣透徹,反觀網路上對這齣戲的評語簡直是逢中必反,再怎麼說三道四都不足為觀了;又,觀眾若沒有古文基礎,想必看了也無聊。

我聞言哈哈大笑!孩子真的長大了,五年用心,竟然有此成蹟,也算不枉費我日日嘮叨,時時說故事了呀!

秦昭襄王的一句台詞:『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出自《詩經‧小雅‧蓼莪》,五年前我曾經拿其中一段『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的話來說他不肯陪自己的親娘吃飯是不對的,他當時聽不懂,我翻成白話訕笑他不識字,他竟然還記得!

也因為如此,他後來也願意背《古文觀止》、願意替我審校《殷殤》,《詩經》也肯拿來讀了,後來還和我一起討論《閱微草堂筆記》的白話文該如何寫,連我的床頭讀物《太平廣記》九大本都拿走了。

話說我這個五年級初段班的老婦人要帶一個九零年後段班的青少年很不容易,一條代溝如馬里亞那海溝那樣深,若非小孩品質良好肯聽理性的言語、父親慈愛沒太大干涉,肯定會引發家庭災難!

幼時我受教育的年代,國文課本獨尊儒家,《論語》、《孟子》全文必背,歷代文人的名、字、號要背,官銜也要背;歷史課三皇五帝也要背,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都要倒背如流,更別說歷朝的帝號、年號都要背,還有變法內容等等,反正通通要背,不能問原因,由其是清代史,條約要背、割地賠款要背,民國史更要背…。當時人人都是背多分,囫圇吞下中國文史地,其結果就是畢業忘光光,通通還給老師。

現在回想起來又好氣又好笑,這樣的教育跟本是奴姓教育,老師只是奴隸頭兒,能教出什麼?若非我腦後有反骨,許多歷史事件非要弄清不可,問老師沒下文自己到處找閒書讀,練就一點功底,否則腦袋早就遭了荼毒了。

上世紀八零年代中期,大陸改革開放的初期,去中國遊歷回來的台灣人有句順口溜說:『國語很普通、地理變歷史,歷史是神話。』說的就是我們那個年代台灣學生所學的國文、歷史、地理都怪怪的。

我曾和小孩討論過中國歷史,中國歷代以來,強盛的年代都是道家或是佛家興旺的年代,只有儒家當道的時後,才會國勢衰弱,所以儒家強調忠臣、孝子,民間就有了『亂世出忠臣、家貧出孝子』之說。自從國民政府『轉進』來台以後,因在教育上獨尊儒家,也才會有台灣今日的社會狀態,政客都想表忠心,當然世道要亂才能顯現。至於孝順那就再說了,萬一老人昏聵,亂命胡說,孝子還要愚孝嗎?若沒有練就堅定的人格意志,要當孝子只是笑話一場。

《羋月傳》的年代是百家爭鳴的高峰,當時的儒家還沒成氣候,所以看客若要以儒家的觀點或是習性看待這齣戲,肯定看不懂。

戰國時期的爭霸戰有外交戰和戰爭,各國都要逞計謀還要交換人質以為信用,一時也說不清處,小孩問我戲中最印相深刻的是那一段?

我回答說是齊國的滅亡的那一小段,因為齊國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座城,所以轉進台灣的老蔣會在金門刻上『毋忘在莒』還有國語課本裡有一篇必背的《田單復國》那火牛陣身披彩衣尾巴著火的強烈印像。

一部連續劇能拍成這樣很不簡單,改日再寫寫在此劇中的片段,那些曾經被國立編譯館編入課本的故事,那些和戰國時期有關的教條故事。

文章分享:(喜歡這篇文章嗎?請分享給朋友)
最後修改日期: 2019 年 01 月 1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