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享:(喜歡這篇文章嗎?請分享給朋友)

最近我的一位年輕朋友,是位中文系畢業的大學生,現在已經從事政治工作。到我家來聊天,聊到中文與寫作,我說:拿篇你寫的文章來看看。

她說:我很久沒寫作了,因為在大學中文系的老師說我寫作沒用,別寫,研究中文就可以了。

我有點驚訝,怎會有這種說法的大學教授?這麼功利!

我又問:那用古音韻唸首唐詩來聽聽吧。我心想,不寫文章研究中文,總會唸詩吧。

結果,她說;我們只會用國語唸詩詞,不學古聲韻,因為老師說他自己也不會聲韻學。我一聽大吃一驚,什麼?大學教古中文的教授不懂聲韻!我默然無言……。

我小時候,學中文,基本上是父親教的,我老爸是讀私塾的人,他的老師是泉州白鹿書院的秀才,拜師學中文的,所以我們兄弟們從小就學古中文,每天臨帖練毛筆,背啟蒙學,三字經,千字文,幼學瓊林….到唐詩,古文觀止,

到了中學,基本上我們都可背上幾百首唐詩。雖然這些都是現在所垢病的八股文,但是我們不覺得煩累,反而有趣好玩,為什麼?

因為我老爸的詩詞古文,是用古聲韻唸的,唐代的河洛語,像台語,可是有點不同,一共有八種音韻,平上去入,分陰陽清濁,所以唸起來,非常有趣像唱歌,韻味十足,好聽極了。

現在的國語,根本上是明清以後形成的北方語的一種,只有四聲,用它來統一唸所有自古以來的所有中文,是時代的方便,政治上的統一,對一般人來說是好的。

但是研究中文,古文的大學中文系所,怎麼只會用滿大人語(Mandarin)? 台灣中文系所的教授學生們的古中文功力難怪一直不好,只會用白話文,而且遣字用辭不精簡,唸起來毫無韻味,文氣更不用說了。這些問題連一些有名氣的作家,都可以在他們的暢銷書裡看到。

要知道,是先有語言才有文字。語言聲韻是文字之母,研究文字不懂聲韻的人也可以當大學教授?

我在國家圖書館,看到一些影片,台灣大學中文系的教授,教唐詩欣賞也用滿大人語,從頭到尾也沒有看到聽到唐語吟誦!這可是我們從小的玩樂啊!聽這些教授講唐詩欣賞,倒還不如去看黃俊雄的布袋戲,那裡面的聲韻學就比那些教授高明太多。

難怪當年「雲州大儒俠」布袋戲的收視率會高達百分之九十七! 一開場的一段詩詞的吟唱,就讓全台灣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為之瘋狂!這些才是中文之美,奧妙之處!

台灣國民政府來台後,所推行的「國語」,就是北京話,這是眾所週知的事實,但是這種北京話跟唐宋以前的中國官話,還有古文聲韻吟誦到底有多少差別,說真的,這還真的是ㄧ門學問呢。

我們所知的真是有限,年代久遠,古代又沒有錄音,更何況中國人口種族方言又多,古代的文書語言,真是難以考究。

但是我們從唐代翻譯的佛經裡的真言咒語,從印度梵音的音譯裡可以看到,唐代的官方語言,似乎跟台灣所謂的閩南語泉州話,有些關係。

如唐譯的大悲心陀羅尼經,我們常常在持的大悲咒,如果用北京話發音就不合梵音,倒是用台語閩南語發音就接近梵音。

「數怛那怛寫」,寫就要發成「下」音,台語的寫字的「寫」,就合乎梵音了。

這大悲咒我跟隨上師學佛時,印度梵音密法教唸誦時,確定是如此。

開漳聖王,似乎就是唐代派到閩南地區的陳姓家族將領。

所以閩南泉州文風很盛,也是唐宋以來的遺蘊。

想要懂得古唐宋古文學音韻的人,「台語」,曾經被推行中華文化的台灣政府所唾棄禁止的古老語言,也許是ㄧ隻開啟的鑰匙啊!

 

文章分享:(喜歡這篇文章嗎?請分享給朋友)
最後修改日期: 2019 年 01 月 0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