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享:(喜歡這篇文章嗎?請分享給朋友)

圖文轉載自:呂岱衛 臉書

日前發表的一篇文章,內容中提及了所謂的「絕對音感」,沒想到竟激起了許多朋友們的討論。在討論中看到了很多人對於「絕對音感」仍存在著許多迷思與不解,以為擁有「絕對音感」就如同上帝賜予的禮物,更是許多音樂人夢寐以求的「天份」。然而「絕對音感」真的有這麼神奇嗎?擁有「絕對音感」的人學習音樂真的會比一般人輕鬆嗎?在這裡我想藉由以下的說明讓大家理解什麼叫「絕對音感」,而你的音感究竟有多「絕對」?

在解釋「絕對音感」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其定義究竟為何。所謂的「絕對音感」指的是在沒有給任何基準音(或標準音)的情況下,聽者能夠分辨任意一音的音高與音名。當然,這裡所指的任意一音是指音準調律正確的音名與音高,這其中並不包括噪音。此外,「絕對音感」也能針對任意「音群」分別指出其中的個別音名與音高。

有了關於「絕對音感」的基本認識後,接下來我們要討論的問題便很有趣了。首先要注意的是一開始定義中所設定的條件:「在沒有給基準音的情況下….」。事實上,這所謂的基準音正是今日科學家與音樂學者關於「絕對音感」這項研究意見最分歧的地方。相信對於音律學或音樂史稍有研究的朋友們都知道,現今西方音樂中所謂的基準音(或標準音)是A=440Hz,然而這個標準音事實上是人為制定的。早在兩百多年前的莫札特時代,當時歐洲樂壇的基準音在337Hz到428Hz之間搖擺,每個地區音樂家為同一件樂器所制定出來的標準音都不相同。到了1834年,總算有學者指出應制定標準音高以利音樂在歐洲各國間通行流傳,然而這樣的「音同律」觀念在當時卻未成功推行。直到1889年,歐洲各國才逐漸形成共識將標準音高定為435Hz(名為大陸音高),再過五十年後的1939年,才在一場國際會議上將當代標準音高制定為440Hz。

為什麼標準音會越定越高?其實這跟樂器製造工藝技術的進步、管弦樂團的發展、甚至歐洲各歌劇院大力推崇聲樂歌手飆高音都有連帶關係。但不管怎麼說,若把之前我們對於「絕對音感」所下的定義來套用關於標準音這件事,我們便會發現,所謂「絕對音感」的存在與否根本就是天大的謬誤!試想:每當有人告訴你他擁有「絕對音感」時,真正內行的學者便會接著問下一個問題:請問你的「絕對音感」是哪個時代的?A440Hz?還是A435Hz?再請問,如果把音準調定至現今管弦樂團慣用的A442Hz,對你的「絕對音感」是否會造成影響?如果此人回答「不會!」,那麼他擁有的並不是那麼「絕對」的「絕對音感」;如果他回答「會!」,那麼看來他的「絕對音感」對於其音樂事業之發展絕對是項阻礙與牽絆。

綜合以上論點,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發現,所謂的「絕對音感」根本就不是什麼與生俱來的天賦,那是因為從很小的時候便開始接觸樂器、學習樂器,在耳濡目染下自然而然所養成的音感。此外,為培養出正確音感的樂器通常絕不會是移調樂器,而是如鋼琴、弦樂等非移調樂器。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當然會培養出良好的音感。所謂的「絕對音感」,長久以來便渲染成一種優越的天賦,實在是莫名其妙。要知道,所謂的天份指的並不只有音感,而是良好的聽力以及敏銳的音樂感受力。

如前所述,所謂「絕對音感」,常讓人誤解的地方在於音感本身並無「絕對」。因為人的聽覺如同視覺,有時常因客觀環境的變化而會有不同的「視覺錯視」現象。就以紫色來說吧,有時候在某些光線的影像下我們會覺得這紫色偏藍;有時候又會覺得這紫色偏紅,但無論偏藍或偏紅,基本上都不會影響我們對於這顏色就是紫色的認知。聽覺也是如此,通常音感良好的人,並不會因為聽到A = 441Hz就認為這是走音的A,而很多人誤以為擁有「絕對音感」的人只要聽到不是A = 440Hz就會很痛苦、想殺人…。但事實上卻非如此,因為為在音樂中,真正重要的是「相對音高」。就跟當年同樣被認為有「絕對音感」的莫札特一樣:有次,莫札特在音樂會中發現樂團中的弦樂器普遍都低了四分之一音,雖然一開始聽來頗不習慣,然而在演奏幾個小節後也就習慣了這樣的音高,並且也將自己的小提琴給調低了四分之一音。

此外不只音感,就連樂器本身都沒有所謂的「絕對」這回事。因為目前西方音樂的音律系統採用的是為轉調以及演奏方便而制定的十二平均律,並非由自然泛音系統所衍生的純律。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論是固定音高的鍵盤樂器或是人控音高的管弦樂器都必須配合現行音律系統來獨奏或合奏音樂。你有所不知的是,甚至連音域最為寬廣的鋼琴有時候在每組八度間的調律都會因其製作、樂器狀況、場地因素等外在條件而刻意的「調不準」以達到最接近完美與和諧的音色,試問:在如此多的變因下,你還相信這世界上有「絕對音感」這回事嗎?

當然,如果除去「絕對音感」的迷思,我們仍會發現,為什麼這樣良好的音感較容易在幼兒時形成而非成人。關於這點,有許多學者都曾經做過研究,但答案卻莫衷一是。截至目前為止較具說服力的說法主要是因為孩子在學習音樂最初始時並無所謂「調」的概念,對孩子來說,每個音都是獨立的個體;而每個音的音名與音高之間的關係也都是由教學者所傳授的。直到日後對於音樂的接觸與認識逐漸寬廣了,才慢慢建立起音程與調性的概念,而所謂的「相對音感」也由此產生。

事實上,對學音樂的人來說,「相對音感」才是真正決定你是否能成為一位優秀音樂家的關鍵,至於究竟是為什麼?那就留待後話吧。希望藉由以上的說明,能讓大家破除關於「絕對音感」的迷思,別再神化「絕對音感」了。

文章分享:(喜歡這篇文章嗎?請分享給朋友)
最後修改日期: 2019 年 03 月 12 日

留言

撰寫回覆或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